东岳泰山道教音乐的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16-5-24 10:44:43 浏览量:5040 次
泰山地区很早就有音乐活动,相传黄帝曾在泰山作清角之音,这是山东境内有关乐舞最古老的一个传说。《诗经》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汶水汤汤,行人彭彭”等乐词,即为泰山地区的民间歌谣。泰山道教流源久远,且与音乐有关。据晋葛洪撰道书《神仙传》载,西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有泰山道士稷邱君抱琴迎拜,并劝阻天子不可登泰山,若登必伤其足;天子怒而不信,登道数里后,果然跌了一跤,右足指折断,遂扫兴而归;为嘉奖其道术,便在山麓立“稷邱祠”以纪。
东汉时,泰山崔文子以张天师之弟子为名,行道于泰山。元代泰山道教基本上是全真教的一统天下,据《岱史》、《泰山小史》记载:“丘处机在泰山时曾修炼于岱阴金丝洞。”《泰山小史》说:“泰山南址有长春观,丘以全真为教,元时赐号无为演道大宗师,别号长春,后去峄山遂仙。”《岱史》载,长春观内有丘神仙牒碑,刻成吉思汗皇帝敕旨。继而,丘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住持长春观,元帝赐号“妙真”。金大定十二年(1172),丘处机大弟子李志常的徒弟曹志冲,在阴岱娄敬洞开荒建庙,建成洞虚观。刘长生的弟子王志深,于金末在岱阴的五峰山重修洞真观。
元代泰山著名道士张志纯,号“天倪子”,泰安上保(今肥城)人,全真教随山派刘长生的弟子,道名“志伟”,元惠宗为其更名为“志纯”,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受于紫服。张志纯任泰山东岳庙住持,东平路道教都提点。
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土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道教认为泰山神和泰山奶奶是泰山最重要的神。供在碧霞祠的碧霞元君,成为信徒心目中最灵验的女神,他们认为只要“积德行善,心地真诚,跟她求啥,她都会答应”。直到现在来泰山的游客,都以朝拜泰山奶奶为首要目的。
宋代时期,因泰山临近开封,泰山道教音乐乐谱主要应用宋《玉音法事》。据泰山史志等资料显示,明代泰山也应用《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因为泰山紧邻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为元明全真道教传播的主要宫观之一。故而明清的泰山道教已成为全真道教的天下,整个泰山道教受北京白云观影响,习用清《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为教材。所以说,泰山道教音乐以《全真正韵》为主,后来也吸收当地民歌及戏曲音调,独具地方特色。乐器主要有:笙、管、箫、云锣、小吊钟、磬、大鼓、笛、二胡、铛、镲、木鱼、铃等。值得学者注意的是岱庙珍藏有《玉音仙范》道乐谱,似乎与其它宫观不同,说明泰山道教一方面也受到历代朝廷祭祀音乐影响,《玉音仙范》很可能是宫廷祭祀泰山所用的专门音乐,一般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过门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音乐工作者积极挖掘整理泰山古代音乐资料。1962年,音乐工作者深入泰山周围地区搜集民间音乐二百余首。民歌《泰山景》参加1964年山东省民歌调演,文化部将其编入《中国民歌》。1982年2月,在岱庙发现宗教音乐《玉音仙范》大管子谱数本,1985年完成部分古谱翻译。1988年,泰安音乐工作者和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适应旅游形势的需要,又联合挖掘整理出封禅仪式乐舞,每年登山活动期间在岱庙演出。
泰山明清时期的高功多来自陕、甘、晋、燕等地,其功课、科仪、经韵同北京、陕甘等地高度一致。经过“文革”浩劫以后,泰山道教聘请楼观台著名高功任法玖、武汉大道观主持任宗权等教授《全真正韵》以及科仪、高功等学。泰山碧霞祠道观,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8年、2011年派遣学员李小军、张清然、欧阳信笃、胡信楷等道长至武汉跟随任宗权高功系统学习全真经韵及科仪等,现在泰山的《全真正韵》以成都二仙庵《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为蓝本,丛林通用的“十方韵”(《全真正韵》)重现于泰山宫观之中。
(本文作者:任宗权道长 原文标题:东岳泰山与全真道乐)
下一页:泰山道教音乐 上一页:东平腊山道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