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十规第三讲
发布时间:2016-5-21 10:23:11 浏览量:2914 次
《道门十规》讲座 第三讲道法行持要维系传承,保持正统(上)——陈耀庭
今天我们学习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中的第四规“斋法行持”和第五规“道法传绪”
第四规“斋法行持”中的“斋法”,顾名思义,就是说的斋醮之法,也就是道教仪式之法。张宇初一开始就指出,道教的斋醮仪式来自于古代祭天之仪。道教的斋醮仪式“自灵宝天尊受元始说经以来,为立教之本,其目最多,其文最浩”。意思是,道教自己的斋醮仪式起于灵宝派,而灵宝经典来自于灵宝天尊。灵宝天尊编订了道教科仪,以此作为立教之本。数量很多,文字也很多。
接着,张宇初列举灵宝派的著名高道,其中有“太极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阳郑真人三师”,以及“杜、葛、陆、宁、项、寇”。这里的“太极徐真人”指徐来勒,也作徐来勤。东汉道士,能济生度死。世称太极真人。“仙翁葛真人”指葛玄,即葛仙翁。陶弘景《真诰叙录》说到“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朱阳郑真人”,指西晋时期高道郑隐。他对于天文、河图、洛书、占卜、推步、九宫、三奇等等,无所不通。灵宝派的创立,有赖这三名高道。“杜”指杜光庭,唐末五代时期的高道。他编撰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录斋仪》等等,既是对以前道教科仪的总结,也为后世作出了规范。“葛”指葛洪。葛洪明确提出,道教科仪要排除方术影响。“陆”指陆修静,南朝刘宋时代的道士,他有许多关于斋醮仪式的著述。“宁”指宁全真,宋代的著名正一派道士。宁全真曾经跟田灵虚学习三洞经教,融合各派所长,创立了东华派。宁全真是宋代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他传授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共321卷,由他的弟子林灵真编撰,详细收录了各种科仪及表章款式、符书云篆、偈赞诵词等等,人称“大而告天祝圣之文,小而田里祈禳之事”,无不齐备。另外,宁全真还授《上清灵宝大法》共66卷,由他的弟子王契真编撰,也收录各种修炼、斋醮和方术等。“项”,可能指项举之,北宋末年的道士,幼年出家于遂昌紫极宫,有道法,多次奉召进京面圣,祈雨有验。后住持东京九成宫,赐授紫虚大夫,葆光殿校籍等职务。“寇”指寇谦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著名道士。过去我们在中国道教史的课堂上,就介绍过他是天师道的改革者。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是改革内部的腐败,至于天师道的科仪,他是继承了下来,而且形成了规模。据记载,寇谦之建“天师道场”,有重坛五层,参加的道士有 120人之多,用他自己编订的仪式,每天祈祷六次。北魏太武帝还亲自来上香。
以上六名高道,都是张宇初认为对于科仪斋法有杰出成就的高道。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确实有对科仪有贡献的,例如:杜光庭、陆修静、宁全真、寇谦之等。
接着,张宇初又指出,宋元以来,又出现了一些著名高道,创立了一些新道派。但是他们的斋法都是从一个源头上派生出来的。因此,张宇初说:“由是而分,则有林、田、金、白诸师,遂有东华、南昌之分,派虽不同,而其源则一”。“林”指林灵真。林灵真(1239-1302),,人称水南先生。他出身官宦世家,科举不第而入道,还把住宅改为道观。林灵真一生以度死济生为己任,建普度大会,收众多弟子。著名的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就是他的弟子。林灵真是东华派的一代宗师。第37代天师张与棣曾表荐林灵真为“玄学讲师”、本路“道录”。后来,林灵真收集历代科仪文献,制订正一教法,编撰《济度之书》10卷,《符章奥旨》 2卷等。第38代天师张与材知道后,就命雕版印刷刊行,广泛传布。《道藏》中现存《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0卷,署名为宁全真授、林灵真编,那是后人根据《济度之书》10卷增补而成的。“田”可能指田灵虚,北宋和南宋间的道士。田灵虚曾被王古请到家中,抄录道教典籍。王古原是宋徽宗的宰相,也是东华派的传人。所以,田灵虚在王古那里抄录道典,接受东华法录。所以,田灵虚也是东华派的宗师。“金”指金允中。金允中是南宋和元初的著名道士。主要活动地区在安徽一带。他的老师是刘根朴。刘的老师是唐克寿。同时,金允中也从南宋另一位道士蒋叔舆处学习科仪。金允中师承的系统,基本上是杜光庭的斋法的继承。金允中最大的贡献是他用自己的力量编撰完成了《上清灵宝大法》44卷。这部《上清灵宝大法》批判了天台浙东的灵宝斋法,即宁全真的《上清灵宝大法》66卷。在批判中,金允中也全面阐述了他师承的系统对于道法的看法,具有重要的价值。“白”指白玉蟾。白玉蟾是南宋的著名道士。白玉蟾一直被称作全真派南宗的祖师之一。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肯定全真南宗的祖师同王重阳一系并无师承关系。他们生活在江南,只是他们都重视内丹修炼,于是后来就称他们是全真派南宗的祖师。从白玉蟾现存的一些著作来看,白玉蟾有大量关于“雷法”的论述。传记中说,他在黎母山中遇见神人,授以“洞元雷法”,还参授了大洞法录,常常用雷法为人驱邪治病,除妖诛怪。
张宇初列举这些在道教历史上有贡献的高道是要说明道教尽管有许多派别,但是,“派虽不同,而其源则一”。正一派,全真派的科仪斋法,不论有多少差别,它们都是从一个源头上产生出来的。张宇初说:“故符箓咒诀,亦相去不远。是皆后之师德,各立宗门,接引后来之一端,初无二道也。舍此数派,称为正宗,余不足师者多矣”。这就是说,后来各派宗师创立自己的派别,招募自己的弟子,于是,各派就有了不同点。其实,除了这些大派,派别还有许多,只是,由于弟子不多,或者宗师影响不大,所以,才没有流传下来。张宇初说:“世传《三箓内文》、《金书玉鉴》、《道门定制》、《立成仪》等书,已有定规。凡行持之士,必广参博究,务明性命根宗,累积真功实行”。“三录内文”,指的是金录、玉录和黄录的使用的科仪文字。“金书玉鉴”,指的是历代编撰的科仪总集,例如:《大成金书》、《灵宝玉鉴》。“道门定制”,指的是历代道长编撰的道门制度。“立成仪”,指的是历代道长编撰的科仪定式,例如:《无上黄录大斋立成仪》等等。这些著述都是编定的,并且收在《道藏》里,所以,后世的道士,一定要学习研究,一定要了解性命的根本和科仪的宗旨,累积自己的真功,并且付诸实践。
接着,张宇初就当时道士的科仪中的问题,提出了必须注意的事项:
一项是“凡遇行持,必须斋明盛服,洁己清心,先炼诸己,后可度鬼,必斋戒以通神明,外绝尘务,内炼形神,非符箓简札之事,不得妄与”。这就是说,凡是做科仪的时候,道士必须穿着干净、合适的道服,洁净自己的身心,先修炼自己,然后才可以度鬼。做法事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斋戒,这样才能沟通神明,对外要断绝世事,对内要内炼形神。不是符录文书之类的事,都不能胡乱参与。
另一项是“凡升坛朝叩之次务,积一诚精思默,为众所模范,庶上可以感天地鬼神,下则不负幽冥之苦趣”。凡是登上斋坛礼拜神明等事,一定要保持虔诚、精心存思和默念神灵。这样,才可以对上感动天地鬼神,对下不辜负幽冥之中鬼魂期望脱离苦海的期望。
第三项是,“如三箓之设,金箓惟帝王可建,玉箓惟后妃可建,黄箓则士庶可建。大小各依分数,不可僭乱定规。一遵太祖皇帝立成仪范恪守为则”。意思是,凡是建立道场,都有一定的规矩,各有各的名分,不能超出辈分,超出定规。大家都要遵守明太祖皇帝确立的道教仪范作为规则。
张宇初天师是熟悉当时道士举行些科仪的实际情况的,因此,他批评了有些道士不遵守规戒的做法。
一是关于科仪和坛场,“凡其符箓、简札之类,亦不得增损移易。其坛仪科典皆设像阴阳,取则经纬,一无妄建。苟不以诚敬斋庄为本,惟务钟鼓喧哗,幡花眩彩,语言嬉笑,举动轻浮,何以对越上帝,通诚三界。不惟无以感召休祥,亦且反增罪业矣”。这里说的是,科仪中的符录、文书之类,不能增加或者减少,也不能乱加改变。科仪的坛场设置,必须安置神像,注意方向,不能胡乱设坛。如果我们举行科仪不是以诚心恭敬、清洁庄严为本,只是追求钟鼓热闹,讲究殿堂布置豪华鲜艳,又在殿堂里面说话嬉笑,举动轻浮,那么道士怎么能够去面对上帝,怎么能够去与三界神灵相沟通。如果如此,那么,不仅不能感召神明,带来吉祥,而且反而增加自己的罪业。
二是关于供品和同道。张宇初说:“传曰:‘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诚则有神,其理甚著。故涧溪沼沚之毛,频蘩蕴藻之菜,皆可羞之鬼神,荐之上帝也。此所以为高功炼师者,必择同道端节谙通之士,同坛共事,庶无贻咎于己,亦为斋主消愆而致福”。意思是,鬼神的行踪没有一定,他们来到科仪坛场只是因为祭祀人的诚心。诚心了,就能够感动天神。所以,河边的蔬菜之类,都可以用来祭祀鬼神。这就是说,祭祀最重要的是心诚,虔诚。正因为如此,高功做法事时一定要选择品行端正、精通科仪的同道,一起做法事。这样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同时,也为斋主消灾致福。
三是关于科仪采用的音乐提出了要求。他说:“其所用云乐之外,其余鐃鈸鈴鐸之类,不得杂用,甚为亵渎”。科仪道场用的音乐,只能用“云乐”,不能用鐃鈸鈴鐸之类。所谓“云乐”,就是仙乐,按照书上记载,指的是笛、管、钟磬等,唐代以后还加上丝弦和拉弹乐器。鐃鈸鈴鐸指的是铜制的响器。张宇初认为,响器不能杂用,不然就是亵渎神明。
最后,张宇初举出历史上两名道士作为道门的教训。这两名道士虽然曾给道门带来一时的荣耀,但是,最终给道门以及他们自己带来的是灾祸。他说:“至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
“赵归真”,是唐代道士,生年不详,死于846年。赵归真获得了唐敬宗的信任,常常同唐敬宗谈神仙之术,充当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出入宫廷。敬宗死后,武宗即位。唐武宗喜欢修道长生,因此,对赵归真也很重用。即位当年,唐武宗就要赵归真率领81名道士到内廷修建金箓道场。唐武宗亲自到九天坛接受道箓。赵归真依仗皇帝的信任,骄横跋扈,玩弄权势,鼓惑唐武宗在内廷和城南修建了两座“望仙台”。台高百尺,楼台共539间,建筑和装潢非常讲究。据记载,地上铺满 “百宝屑”,金色的斗拱,银色的台阶。赵归真得宠于唐武宗,常常在武宗面前说佛教的坏话,挑拨皇朝与佛教的关系,导致了唐武宗的废佛事件,佛教称为“法难”。不过,赵归真也没有好结果。唐武宗因为服用丹药,中毒身死,赵归真也被乱棍打死,或者传说赵归真一直在深山老林中流亡。
“林灵素”,是北宋末年的道士。据说林灵素少年时曾做过苏东坡的书童。苏东坡问他的志向。林灵素回答说:“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从这个传说看,林灵素从小就有野心,口气狂妄,不可一世。后来,林灵素得到宋徽宗的召见。林灵素自我吹嘘说:“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意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接着,林灵素就说天上有九霄,最高是神霄,宋徽宗就是神霄玉清王下降于人世,就是天帝的长子。林灵素从此就得宠于宋徽宗,在内廷建“通真宫”,用二千多名道士做道场,修改道书,修改斋醮科仪,一时间被加上“金门羽客”等许多封号。林灵素获得宋徽宗的信任以后,骄横跋扈,玩弄权势,挑拨宋徽宗与佛教的关系,使得宋徽宗下诏改佛教寺庙为道教宫观,改释迦为天尊,改菩萨为大士,改罗汉为尊者,改和尚为德士,改僧装为留发、戴冠、执朝板等等。林灵素忘乎所以的结局,终于有一天,触怒了宋徽宗,被赶回了家乡。
张宇初天师举出这两个一时荣耀、一时败落的道士为例,说明他们“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意思是他们只不过偶然得到崇敬,就因富贵和地位变化而骄横跋扈,忘乎所以,行事不按名分,说话不符实际,加上个人品质不能慈悲为怀,不能恪守本分。最后只能身败名裂。这两个道士,在当时以及在后世,都受到非议。因此,我们后世的道士一定要引以为戒。
从“斋法行持”中,我以为我们今天可以学习二点。
一是斋法行持,各派略有不同,但是,所有派别的科仪,就他们的根源而言,是相同的。不管是什么派别的科仪,我们都应该虚心学习。要学习各地各派师长的传授,融会贯通,将各地各派科仪的长处拿来丰富自己的科仪。历史上许多高道的经验告诉我们,谁善于学习,谁就能做得最好。
二是斋法行持,必须按照道教教义和道门成规,坛场按设置要按传统,文书程式要一丝不苟,科仪行持要虔诚精思,音乐要文雅,供品要俭朴。不管我们学道修道有多大的成果,不论社会有多大的重视,我们都要济世度人,谦虚谨慎,决不要忘乎所以。
《道门十规》讲座 第三讲 道法行持要维系传承,保持正统(下)——陈耀庭
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第五规说的是“道法传绪”。这一规说的是,不论是科仪道法,或者是内修道法,道法都有一定的传承规矩。学道的人,一定要按照传承系统才能学到正统的道法,不然就可能走上旁门左道。特别是神霄派和清微派的道法,有许多口口相传的秘诀,如果不依据传承就不能得到真传。
开门见山,张宇初就说清微和神霄两派。张宇初说:“清微始于元始天尊,神霄始于玉清真王”。清微派的道法,开始于元始天尊。神霄派的道法,开始于玉清真王。元始天尊是三清之一。玉清真王,即高上神霄玉清真王,也就是“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据《雷霆玉经》称,玉清真王是元始天尊的第九子,专门管理九霄三十六天。学术界研究清微派和神霄派起源时,称清微派是由道士黄舜申创立的,神霄派是由道士王文卿创立的。可是,道教界认为清微派和神霄派的道法来自神授,也就是元始天尊和玉清真王。黄舜申和王文卿如果有过贡献,只是将神授的道法传布于后世而已。
神授道法以后,道门中就有传承关系。张宇初说:“自历代传绪以来,清微自魏、祖二师而下,则有朱、李、南、黄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所衍”。
“魏”,可能指魏夫人。“祖”,可能指祖舒。“朱”,可能指朱洞元。“李”,可能指李少微。“南”,指南毕道。黄,指黄舜申。黄舜申(1224-?),福建建宁人。出身于闽中世家。 16岁时,随父亲到广西,得病后由南毕道以符书治疗,病愈后即随南毕道学习道法。南宋理宗曾召见他,封他为“雷渊真人”。元世祖忽必烈也曾召见他,授号 “雷渊广福普化真人”。黄舜申收有弟子约一百人,因此,清微派在黄舜申以后,可以说已经成为大派了。清微派的符书、奏章、斋醮科仪以及雷法等等,大多是黄舜申祖师所传。根据今天学术界的研究,张宇初的说法是对的,因为,清微派的形成和完备确实是在黄舜申的时候。
接着,张宇初说到神霄派,“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
汪,可能指火师汪君,即汪子华。王,指王文卿。王文卿(1093-1153),江西南丰人,号“冲和子”。据传,王文卿在扬子江遇见火师汪君,可能是汪的传人。张,指张继先。张继先写过《明真破妄章颂》,阐述和发挥了神霄派雷法的理论。李,可能指李亚。白,是白玉蟾。白玉蟾是南宋道士,被全真派列为南五祖之一。实际上,白玉蟾除了有内修理论,还精于斋醮,特别是精通神霄派的雷法。据说,白玉蟾能“呼风唤雨,摄召精怪”。不过,他认为雷法要与内炼结合,才有功效。萨,指萨守坚。萨守坚是北宋和南宋间的道士,山西人,自称“汾阳萨客”。萨守坚有一些神霄派“雷法”的著作,例如:《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萨守坚认为雷法只是心法。临坛作法,通过存想、取气、掐诀、吹气等,使自己的内部的五脏之气与外部的五方五行之气配合得当。因此称“内天罡”气法。《道法会元》中说到,在行法时,左眼中存思太阳,右眼中存思月亮,让两个眼睛的光芒交合于上丹田(眉心之中)。然后发功,施雷法。潘,可能指潘常吉,也可能指潘无涯。潘无涯是莫月鼎的学生,是神霄派系统的人物。杨,可能指茅山的杨披云。杨披云是南宋道士,善于施《太乙火府五雷大法》。唐,可能指唐中一。唐中一,是黄舜申的第三代弟子。莫,指莫月鼎。莫月鼎,大约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世祖至元年间。浙江吴兴人。莫月鼎出身在做官人家,从小为科举奋斗,可是,三次考试不中,于是离家当了道士。据传,莫月鼎是在青城山丈人观学习徐无极的五雷法。又从邹铁壁处得到王文卿的“斩勘雷书”。于是,莫月鼎就能够召雷雨,克鬼神。史书上说他“嘻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据说,元世祖召见他,问:“可闻雷乎?”莫月鼎回答说:“可。”莫月鼎就拿一只核桃,扔在地上,雷就应声而发,震撼宫殿。元世祖要莫月鼎求雨,雨立刻就下;元世祖要求雪,立刻就下雪。于是就有许多人要向他学道。莫月鼎看到那么多人要学雷法,就每天喝酒,放浪江湖。据说,莫月鼎对自己的门弟子,常常用咒骂的方式,目的就是试验自己的弟子是否诚心学道。
以上,张宇初列举了清微和神霄两派道法的传承系统。他列举的人名,和有的书上的记载并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说明,两宋的清微派、神霄派、以及天心派等等符籙派别,派系比较复杂,并且互相借鉴融合。可能当时许多人都已经搞不清楚了。也正因为如此,就可能出现道法传承中的假冒现象,道法也可能逐渐失真。
张宇初指出“凡天雷酆狱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这里,张宇初说明,神霄派和清微派的道法大多依靠师傅徒弟间的口口相传。正因为口口相传,所以,各人在自己的道法实践中,就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创造。因此,道法传承中就会出现差别。同样的道法,或者名称相同而形式各异。同一个派别中,一个仪式的形式相同而符咒使用又有不同。这些小差别,如果传承时间一长,就会逐步扩大,以致于以讹传讹,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加上有人故意地将真正的符法隐藏起来,传布假冒的符法。于是,你说他是假的,他说你是假的,互相疑惑,甚至互相诽谤。一个想学道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何所适从,不知向谁学习,。
张宇初认为,“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一个行道法的道士,首先应该遵守道门的规戒,然后参访名师,学习道法。张宇初说“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厉香火,止佩一法、一箓、一职。苟能晨夕炼神养气,修持不怠,与神明交格,言行无慊,何患法之不灵,将之不佑,虽职小法专亦验”。这里张宇初告诫后世,要拜求的名师在草野之中,而不是在玉堂之上;要拜求的名师是草衣木食的高道,而不是身居高位,富贵荣华的高官。如果能够找到明师,开发你的万法根宗,严格自己的早晚功课,祭拜礼仪,你只需要学习一种道法,接受一种道箓,承担一种道门职务。如果你能早晚炼神养气,天天修持功夫毫不松懈,天天使自己与神明沟通,说话做事一丝不苟、没有怨悔,那么,你就不必担心自己的道法不灵验,你就不必担心天将不保佑你。人的职务虽然低下,但是道法是灵验的。
接着,张宇初批评当时道门中一些不正之风。
一是追逐虚名。张宇初说:“苟惟务虚名,弃逐声利,必求参当世显达为师,夸名眩世,不修香火,荒怠修持,佩法纵多,徒若商贾之负贩”。一个道士如果只是追求虚名,追求名声和利益,他就一定会去寻找当代最有名的人做自己的师父,然后拿着自己师父的名声去到处夸耀。这种人自己从不参拜神明,也不点香叩头,他们也不认真修持。这种人尽管说已经有多少道法的传承,但是,这种人不过就像商人中的小贩子一样。
一是夸耀虚荣。张宇初说:“箓职贵于高大,出处务于夸眩,耽肆酒食,矜伐怨欲,不异井巷巫觋之徒”。这种人认为受箓就一定要高,任职就一定要大。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夸耀自己。他们总是吃喝玩乐,自以为是,攻击别人,怨天尤地,永不满足。他们同社会上的神汉巫婆没有两样。
一是欺诈民众。张宇初还说: “未尝留念神明,辄夸符咒之验,呼俦诱类,第相鼓惑,甚则假以谢师犒将,徼索酒食,诚有悞于叩祈,且深乖于教范。又辄妄为人师,以盲引瞽,内无功行,外结是非,深为大戒”。这种人并不敬重神明,但是,总是夸耀符咒的灵验。他们拉拢和引诱周围的信徒,让他们跟着一起鼓吹,迷惑别人。甚至于假借谢师父和犒赏天将的名义,向信徒要酒要吃。这样一种行为,实在是既有误于祭祀和祈祷,也违反了道教的规戒。这种人还特别喜欢收集弟子,自己称师父,实在是就像让一个瞎子去领一个聋子。这种人,里面没有什么道教的功夫,外面有招惹是非。
这样三种情况,我们要深以为戒。
那么一个真正有道之士应该如何呢?张宇初说:“果为高行之士,惟务致虚守静,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性天道法,心地雷霆,不落万缘之窠臼,惟究向上之真宗,斯为上士也”。意思是,一个有高深道法的人,他只是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一个有高深道法的人,一点杂念都不产生,各种关系和来往都断绝。他的思想上就只有道法,也完全同道法相一致。他的心里就是蕴涵着雷霆。这样的人是不会陷落在各种关系和欲望的泥潭里的,他的思想上只有追求向上的真正的道法。这段话,张宇初是针对上面三种人说的。上面这些人,他们追求的无非就是名和利。因为追求名利,他们就不择手段,浮夸害人。而解决上面这些人的问题,也只有解决这些人思想上的追求名利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名利,不生名利思想,就会一念不生。
接着,张宇初又批评了一些邪说:“又等圆光附体,降将附箕,扶鸾照水,诸项邪说,行持正法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诱众害道”。这段话说明,张宇初认为圆光附体、降将附箕和扶鸾照水都是邪说。
圆光,是一种方术。大约在两晋时期就已经广泛流行。用一面镜子或者一张白纸,甚至用发亮的麻油涂在手心,让一名经过斋戒的小孩看镜子、白纸或手心,据称,可以看见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猜测失落的东西的方位或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附体,是一种方术。也就是“乩童”和“关亡”。乩童的附体,一般是神灵附体。关亡,一般是由巫婆进行,因此都是亡魂附体。神灵附体,常常会有神灵的传言,为人的疑问做一些决断。亡魂附体,常常为生死之间做一些沟通。正因为如此,常常成为某些人骗取钱财的工具。
降将附箕、扶鸾,附箕和扶鸾是一样的方术。这个方术在进行时,都要请天将或者天神降临,然后由天将或者天神回答祈求人的疑问。方法是用木制成丁字形或者人字形的木架,在木架上插一支笔或者木锥,称为“乩笔”。然后由两名乩童手执木架两端,悬笔于沙盘上。用符咒请神,不久,乩笔就在沙盘上移动,形成文字、图案或者画。根据沙盘上神降的文字或图案,预测所求的答案,例如人事的吉凶,疾病的预后等等。在有些地区,乩笔制作比较简单,只是在簸箕上插一支笔就可以在沙盘上请神。
照水,是流行于江西一带的方术。据说,用一碗清水,求神以后,向水碗中投入白米数粒,从碗底白米组成的字,预测家中吉凶。
张宇初认为以上这些民间流传的方术,都不是道法的内容,道士都不应该做。“圆光附体,降将附箕,扶鸾照水”,都是“邪说”,一个行道法的人不仅不能做,连说也不应该说的。更不能欺骗信徒,迷惑信徒。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既是害了信徒,也是害了道教。
在清微派和神霄派的道法中,还有施行符水的内容,也就是用符水治病。张宇初说:“凡行符水之士,务以利济存心,以丹砂药术兼济,不得妄受资财,反与鬼神构怨,以至法术不验,亦不得滥授道法,轻泄玄机”。意思是,凡是施行符水之术的人,一定要有救济利人之心,不能将它作为牟利的手段。特别是,在符水之外还要用上丹药的,需要收费,但是不能无端的多收财物。因为,如果这样做了,收钱财的人,就同鬼神结成了冤家,以致于你的道法不再灵验。也不能轻易地把道法传授给不可靠的人,不学道法的人,千万不能轻易地泄露天机。
这些年来,我在出访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时,经常有人问我,扶箕和乩童之类是否是道法。这里,张宇初天师说得非常清楚,它们都不属于道法的内容,而是“邪说”、“邪言”。道门中有的人会扶箕或者科仪之前会有乩童,但是,这并不表明它们是道法,也不说明一个道士应该学会扶箕和乩童之类。这一点中国大陆道教与港台道教以及东南亚国家华侨华裔中的道教存在不同之处。
最后,张宇初说到了对待道法的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张宇初说:“虽入道之人,崇教之人,言行不庄、慢忽香火者,亦宜宝秘,慎勿妄传,而况市井屠钓之徒,苟利眩名,辄纳为徒,浮谈诳语,自贻律谴,罪所不原”。张宇初区分对待道法的态度,一种是学道的人,崇信道教的人,这种人的言行如果有不检点之处,或者有忽视香火之处,我们应该给以适当的宽恕,不要乱说他们的缺点,谨慎行事,不要妄传。一种是社会上沽名钓誉的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名利,炫耀财富。他们到处收纳弟子,说话轻率,骄傲狂妄。他们自作自受,必然会受到天谴。他们的罪是不能原谅的。
从“道法传绪”中,我以为我们可以学习二点。
一是提高识别能力。道教正一派,在北宋到南宋时期,有很大发展。张宇初列举了其中主要的两派:清微派和神霄派。这两派从创教开始,传播到各地,各位师长在传承中各自增加自己的内容。于是各地各派师长都有自己的谱系。今天,我们在研究两宋道教史时常会感到两派谱系混乱。这些,张宇初在明代就已经感觉到了。所以,他特别提出道法传承有一个正宗和假冒的问题。今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国道教协会的组织,有了各地道教协会,所以,区别正宗和假冒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不过,鉴别有无真正的道法问题,仍然存在。因为有些人,可能并无道法,只是吹嘘自己,炫耀自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不断加以鉴别。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拜师、学道等方面上当受骗。
二是保持正统的道法。道教的道法是有一定的规范的。无论是清微派,或者是神霄派,其道法都是按照一定的谱系传承下来的。一些社会上的方术,并不是道法的内容,我们不能将这些方术拉进道法中间来。因为,这些方术是邪说,尽管有些地方的道教由于历史和地方的原因,已经让这些方术进入了道教庙观中间来。我们应该尽量维护自己纯洁的信仰,减少它对民众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下一页:道门十规第二讲 上一页:《入药镜》简注